句容市网上家长学校
   > > 正文
构建“契合、整合、融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立方体”


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优化青少年成长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实诉求。

句容市郭庄镇中心小学毗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地处句容、江宁、溧水三县交界。近年来,随着空港新城建设速度加快和物流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大量踊入,学校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校学生1289人中,外来就业创业务工人员子女有413人,占比三分之一。这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其家庭的教育观念、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这无疑给学校教育造成了新的压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破解这一教育难题,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态。我们认为,构建学校主导、家长主体、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合力,形成家校社价值趋同、关系协调、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功能互补的教育格局,才是护航每个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坚持育人为本,成长为首的教育价值取向,聚焦“契合,整合,融合”三个关键词,现就探寻学校主导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逻辑和策略,谈谈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观。

一、建设教育“奇点”,提升家校社育人目标的契合度。

曾读过一本书,叫宇宙的起源。“奇点”就是宇宙演化的起点,在这里,我用来比喻教育的起点或中心点。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主导者,在协调家校社关系、推进协同育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必须以家校社价值趋同为前提,以关系协调为保证,才能使协同育人得以真正实施。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要有开放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我们完善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形成育人合力;引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社区代表参与学校治理。

二是要创新家校沟通的途径。我们构建多元互动机制,推动家校共育融合发展。学校开通了“家长信箱”“家校热线”“家校群”“公众平台”等多种方式,畅通了家校对话交流的渠道。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采纳其利于学生、学校发展的建议,推进家校社协同教育。

三是要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我们在新教师入职岗前培训、班主任练兵、青年教师一三五考核、教师师德考核中加入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元素,增加家校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训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四是要提高对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利用与整合能力。我们不断探索新时代家校共育工作的新内涵、新路径和新方法,找准家校关系定位,形成齐抓共管格局,放大家校共育能量,有力推动了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共建设共享,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的整合度。

整合家校社教育资源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开放、整合的教育资源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服务学生的和谐成长。

1.  汲取人力资源,护航学生研学活动。

每次的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外研学活动,邀请热心服务的家长志愿者参加,而家委会成员是享爱优先参与权的。低年级走进?热花海,家长充当了“保姆”角色;中年级走进葛村实践基地,家长充当了“保安”角色;高年级走进茅山红色基地,家长充当了“保镖”角色。

2.  开发基地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建设。

我们的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赤山湖湿地“水润”文化进阶课程基地建设》,特聘科普志愿者团队,积极主动对接赤山湖湿地公园景区管理处,聘请管理处的业务工作人员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科普志愿者团队。同时,在全校学生家长中招募有志愿、有学识的家长作为团队的补充,共同为课程基地建设出谋划策。

3.  巧借社会资源,关爱特困儿童成长。

郭庄镇中心小学镇江市唯一一所“平安希望小学”。我们高效整合这一独特社会资源:连续三年为全校师生每人赠送1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一次性为困难学生捐赠5万元助学金;一对一资助了5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间断的为学校及师生送来助学、助教物资;成立了首届“平安阅读班”,让阅读填补乡村孩子未知的空白。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五(4)班叶同学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得了“黑斑息肉综合症”,需要通过手术切除不断新增的息肉,可谓“生命不息,手术不止”。这种罕见病全国不超过100例。我们得知后,通过平安保险公司联系到了南京“轻松筹”的救助平台。一次性筹集救助金14万元,并且享受到了省内外优质免费医疗的特殊待遇。

4.整合校社资源,共建“流动驿站”。

我们的德育工作与关工委工作相整合,校站结合,借助各级关工委组织平台优势,各项表彰、荣誉纷之踏来,我们几乎拿遍了市级关工委所有荣誉。每个周末,我们近有100多名孩子参加郭庄镇关工委组织的辖区内行政村一级的校外辅导站活动。辅导站已成为孩子们假日的“流动驿站”。
    5.善用“机遇”资源,助力精神成长。

2019年12月,我和周李想、宫月两位同学受邀参加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凡事讲礼》栏目关于“养成教育”内容的节目录制。时长20分钟,第一次让我们农村的孩子有机会走进荧屏。

2021年4月,由女排奥运会冠军――惠若琪发起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惠基金主办的“2021惠基金雏鹰运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时间半天,第一次见证了奥运冠军就在身边。

三、优化方式策略,增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融合度。

1.三方协力,坦诚沟通,有效化解家校矛盾。

首先,我想从“家校矛盾”说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相信很多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我一样,每学期不可回避的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家校矛盾:12345政务热线反馈工单、家长来电来访、论坛网络舆情等等。内容有对学校的不满,说学校越来越不尽责;有对老师工作的不满,认为老师做了甩手掌柜什么也不管不顾;还有学生与同伴之间的突发伤害事件处理意见不满意等等。类似的抱怨有很多,犹如"婆媳关系"一样。当家校矛盾发生时,其实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用沟通打破信息的不对等,便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年级的李同学在课间活动时,无意间牙齿磕碰到了同班女生何同学的脸颊,事故导致何同学脸颊出现了一道约5毫米的伤口,李同学的门牙也出现了松动。何同学的家长认为,事故是在学校发生的,学校应承担责任,要给一个说法。(这也是所有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所有家长都会说的一句话)为此,我们主动联系司法所、镇妇联,双方家长到校,三方座谈,理清责任,面对面协调处理,寻求解决策略。可能此类家校矛盾在不经意间时有发生,我觉得:化解家校矛盾的重点,在于找准不同家庭教育发展阶段的切入点,确立合作共育的“最近发展区”。坚持平等协作,从对立走向合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开始。

2.  “润心”家访,春风化雨,共商学生成长良方。

从“润心”到“润行”,家校共育道路千万条,家访是其中一条。家访前,做好岗前培训,提前备课:“在家访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家长,如果我们的多次家访请求遭到家长的拒绝该怎么办?”“我们刚接手新的班级,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陌生的家长,我们怎样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怎样引发出讨论的话题?”“当家长对我们谈起前任班主任或任科老师的优缺点时,我们应该怎样回应?”“家长过于热情,请老师吃饭,此时老师应该怎样拒绝而不让家长感到放不下心?”等等都是我们预设的问题。这不仅增强了老师们家访的信心,而且会大大提高家访的效果。

3.  打开校门,亲子同学,共历成长之旅。

每学期分批召开全年级家长会,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近老师。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开场的第一句话永远是“今天我们能够一起坐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并为之努力,让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将来过得更好”,一下子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每学年分段召开家委会,将食堂伙食提标、校服征订、阅读推进、体质锻炼等重点课题由校级家委向班级家委,再向全体家长宣传推进。

4.三方联动,全员共育,见证生命花开。

我们创新“1+N”全员导师制的实践模式,变学校单向发力为家校社共同发力,建立“1+N+1”全员导师新范式,第一个“1”是指老师、“N”指若干学生、第二个“1”指每位学生对应的监护人。让家校社共同参与到全员导师制的育人行动中来,共同谋划导育计划与策略。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如何将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到实处,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探索。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我将咬定目标,砥砺前进,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句容市网上家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