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8月,华阳实验小学成立,作为新校的第一批拓荒者,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建校之初,在全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因此,我们成立了第一届家长委员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从“一维”的学校教育走向了“二维”的家校协同教育。
【缘起】
案例一:2015年6月15日,当时就读我校三年级2班的庞顺丽同学,在和妈妈一起前往学校途中不幸遭遇严重车祸,妈妈当场死亡,小顺丽重伤,昏迷不醒。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我们的家长自发组建“仁义家长爱心团”,“反哺”学校,回馈学校,发出捐款倡议,一时间,全校掀起了“献爱心,救顺丽”的爱心义捐活动,爱心接力感动 “容城”。
仁义家长爱心团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关爱身边困难群体,在活动中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用实际行动践行我校“心中有他人”的校训。
此后,我们先后成立了义工团、助学团、读书会、家长学校。家长义工团积极参与学生上下学执勤工作,学校运动会、体育节等大型集会志愿服务,他们的工作身影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长助学团活动丰富多彩,有主题教育讲座、手工制作、阅读分享等校内助学;有走进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院、消防大队等亲子校外助学。通过形式不一的家长读书会活动提升家长育儿、家教经验。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委三团一会一校”的工作模式,育人工作也由原先的单项输出变为双向奔赴,从“一维”走向“二维”。
【探寻】
2015年,《人民教育》提出:家长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干,学校教育是枝!我们的“一委三团一校一会”,让家校成功携手,把学校育人工作由单项输出变为双向奔赴,由无序变为有序,由“一维”变为“二维”。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遇到了需要重点关爱帮扶的学生。
案例二:陈同学,12岁,男孩,性格内向,厌学,情绪不稳定,手机、网络成瘾,易怒易烦躁,经常和父母争吵。
针对陈同学的问题,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联合校领导、班主任、家委会成员开展家访、约谈活动,寻求解决办法。多次沟通后,依旧没有好转。学校认为,在解决此类问题上,仅仅依靠学校及家庭的力量已经很难解决,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报告,寻求街道、教育局、社区、妇联、司法等部门帮助,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在实施句容市1+N全员导师制和N+1关爱机制工作中,根据要求我们在摸排“五类学生”“四特学生”时遇到了瓶颈,我们及时寻求街道、妇联及社区的帮助,进一步细化排查要求,做到精准排查,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计划。在此基础上,由我们向社会求助变成了社会对我们帮扶,达到了双向互动螺旋上升的效果,由“二维”走向了“三维”。
2021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施行,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由此可见,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社会教育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方位、开放的育人系统,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与社会化,让孩子和家长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我们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协同育人活动。
社区走进校园,开展传染病预防、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讲座等;街道走进校园:开展润心行动心理关爱、网络成瘾宣传教育、手机成瘾问卷调查等,我们的家长、专家进校园,普及自护自救、预防溺水知识,开设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培训等。戒毒所、司法部门走进校园,开展普毒、普法知识教育,我们还通过校站结合、社会爱心助学等,关爱贫困、留守、单亲家庭的孩子,进一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我们真正实现了从“一维”到“三维”的合作育人模式,形成了“一维的学校教育、二维的家校协同、三维的家校社协同”立体共建教育样态。
【成绩】
建校以来,学校“一委三团”用尊重、信任与智慧架起了“家校社共育”的桥梁,在探究之路上一路前行一路花香,取得了一些经验及成果:成功入选江苏省中小学校 “同心育人”行动计划优秀项目” ,获评镇江市全员导师制试点学校、句容市“优秀家长学校”“家校合育先进学校”,成功编撰仁义家长“工作集”读书心得集”,开展家长读书演讲比赛,“爱心团”活动多次被句容电视台、句容日报等媒体采访报道。
现阶段,在全面开展家校社工作的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提升:
1.加强家长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家长的培训教育工作,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避免家长过多的关注“智育”,而忽略“五育融合”的重要性。
2.畅通信息渠道。需要多部门合作,完善家校社信息互通渠道,将社会社区排查的重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持续开展帮扶工作。
3.关注重点问题。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现象依旧存在,需要社会多部门共同协作,加大关心、介入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做到紧密合作、同向发力。我们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融合,充分互补、互融家校社三方主体,本着“开放、多元、融通、合作”原则营造华阳实验小学更为和谐的家校社教育样态。